孔子像前被擺上健胃消食片具體是什么情況?附孔子簡介
近日,臨近期末大考,河北石家莊一高校的孔子雕像被同學們供奉了各種東西,有水果、白酒、AD鈣奶,還有的同學也特別用心,供上了健胃消食片。下面三好網學管老師整理的詳細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孔子像前被擺上健胃消食片
今天,湖南科技大學上了熱搜,原因是竟然有學生給孔子雕塑擺上了健胃消食片。
網友看后調侃:“當代年輕人考慮越來越周全,孔圣人大概可能也許,確實需要消食片來消消食。”
而放置健胃消食片的網友已經在微博上現身,他表示:我上熱搜了!我一周前放的,今天忽然發現上熱搜了,我必上岸??!上面還有我的落款“盧”哈哈哈。
孔子當年周游列國,經常食不果腹,于是有飯吃的時候就吃的太飽,加上馬車顛簸,得了嚴重的胃下垂。因此,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學界一直有"文科生拜孔子,理科生拜諾貝爾"的傳統,主要還是尋求一種心靈的安慰。
二、熱評
1、怕圣人不知道用量還標注了,貼心!
2、這種人才就算考不上研也必成大器
3、上面還有醫囑,一次3片!
4、圣人:我不管考試。
5、貼心,這種細心之人,才有機會!
三、孔子簡介
孔丘:
公元前551—前479年??浊?,字仲尼,后世尊稱為孔子。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世為商后宋國貴族。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去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他熟悉古代經典,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形成為一個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要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成為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丘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至圣先師?!妒酚洝酚小犊鬃邮兰摇?。
孔丘是一個無冕圣人,卻被后世追封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師”等名號,成為萬世不易的“文皇帝”,他是封建統治思想的創立者,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哪一朝的統治沒存他的影子?又有多少文人學士不尊奉他為賢哲呢?他的言行錄《論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經典,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寶,他簡直就是文曲星下凡。
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了解中國文化,不可能繞開孔丘。
公元前496年的一天,一位年逾五十的長者率領一群弟子,路過一個叫匡(今河南長垣縣境)的地方時被包圍,匡人誤以為是曾暴虐過他們的陽虎??锶说陌鼑絹碓骄o,弟子們有些恐慌,但年長者卻鎮定如常,并說,如果“天”不想毀滅文化的話,匡人不會把他怎么樣。結果,匡人真的沒把他們怎么樣,但這不是“天”的拯救,而是匡人了解到他們確實不是陽虎后自動解圍的,這位自稱為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的長者,便是被尊為“圣人”的孔丘。
孔丘,習慣上稱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其祖先是宋國貴族,因避亂逃到了魯國。父親叔梁紀,是魯國的一位著名武士,晚年娶顏氏征在為妻,生了下孔子,因是次子,所以字仲尼。
孔丘幼年時,常愛模仿祭祀的禮儀。他“十五而志于學”,有積極向上的志愿。十七歲母親去世,他把母親和在他三歲時就已死了的父親合葬在一起。為了能早日出頭,身上還穿著孝服,就莽撞地跑到魯國貴族季孫氏家去赴宴,被其家臣陽虎趕了出去。此后,孔丘更加發憤求學,沒幾年,他就以博學多才而聲名大震。他年青時作過管倉庫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而隨著學業的長進,求教的人也多了,三十歲左右時,孔子便開始收徒講學,第一批弟子中有顏回、子路等。
孔丘生活在中國社會大變動的春秋時期,統治階級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法典“周禮”已開始動搖,孔丘出生于沒落的貴族家庭,難免對舊的統治有所留戀,但他主要以教學為業,且廣泛接觸社會實際,因此他采取改良主義的辦法,認為對“周禮”應有所“損益”,這樣才可以鞏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統治秩序。由于魯國內“三桓”(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互相征討,他的這一政治主張無法實現。公元前517年,孔子率弟子赴齊國,想在那里有所作為。當時的齊國相對穩定,他先是做高昭子的家臣,經高昭子的推薦得見齊景公。當齊景公詢問治國道理時,孔子談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政見。他認為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于要象子,君、臣、父、子要名符其實.各按其等級身份行事。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只有正名才能恢復周禮,維持統治。齊景公聽了頗為滿意,以后齊景公又問政于孔子,孔子針對齊國統治者奢侈浪費的情況,提出了“政在節財”的政治主張。齊景公聽后很高興。當他準備重用孔子時,遭到齊國政治家晏嬰的反對,齊景公便打消了這念頭,以“吾老矣,不能用也”為借口,婉言辭謝了他。于是,孔子在齊國呆了一年多時間后,又回到了魯國。雖然在政治上無獲而歸,但在齊國聽到的韻樂(舜樂),競令他癡迷到三月不知肉味。
回到魯國后,孔子主要從事教育事業,經常和弟子們講有關“仁”的道理。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理想。他提出的“仁”學包含的內容很廣,幾乎包含了做人的全部規范,但主要要求是“克己復禮為仁”和“仁者愛人”兩個方面,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周禮,維護宗法等級的上下尊卑關系的是禮;愛護別人,處理好統治階級內部及與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的是仁。他還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意思是幫助別人而不傷害別人,作為“愛人”的內容,或言說是“為仁之方”。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一個不仁的人是不能實行周禮的。這就把“仁”用作推行“禮”的保證。“禮”規范了“仁”的內容。所以他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有這樣,視、聽、言、動都符合周禮,才能做到真正的“仁”。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時,終于有了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機會,他當上魯國的中都宰.相當于現在的首都市長。做了一年的中都宰很有成績,又晉升為魯國的司空,管理工程建設,后又由司空而遷司寇,管司法工作。不久,他參加了齊景公提議的齊魯兩君夾谷會議,當魯定公讓孔子同去時,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請求讓指揮軍事的司馬同去,得到魯定公的允諾。當他們到齊國后孔子發現了齊人的陰謀并當場揭穿,使齊國劫持魯定公威脅魯國的計謀失敗,還退還了以前齊國侵占魯國的三座城池,創造了魯國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的聲望也因此得到了提高。公元前498年,魯定公接受孔子的建議,拆毀了費城和邱城,消除了季孫、叔孫兩家隱患。公元前496年,孔子56時,又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據史料記載,孔子攝相后,便殺了“亂政”大夫少正卯,僅“聞國政三月”,魯國風俗就大變。但由于魯定公消除了季孫和叔孫兩家隱患后,思想上松了勁,加上齊國的離間之計,魯定公對孔子的態度冷淡了,最后孔子只得率領弟子辭職出走。
孔子出走后,在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之間奔波游說,竭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末被采納。于是,公元前484年,他六十八歲時,又回到了魯國。
孔于回到魯國后,曾向魯哀公提出過一些治國的建議,然而他對參與政治已經看得很淡薄了,主要還是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他早年培養弟子的目標是參加政治活動,晚年則側重培養弟子做學問的能力。
孔子認為,人有“生而知之”和“學而知之”之分,持“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在他看來“生而知之”的是圣人,一般勞動人民是“下愚”,只有被圣人奴役的命運,即“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是唯心的,荒謬的。但他在教育實踐中,并不主張“生而知之”,而是肯定“學而知之”,強調知識來源于學習,認為只有認真學習才能獲得知識。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認為自己獲得的知識是通過勤奮學習得來的,不是天生的。故而,他熱心教育,一生孜孜不倦地從事教學活動。同時他也肯定一般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只要“自行束修以上”他都來者不拒。他以學“禮”為主要內容,著重孝悌等道德的訓導,提倡“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鄙視“學稼”、“學圃”等生產勞動。雖然他的教育思想是為恢復和保持奴隸主統治階級服務的,但也培養了不少有才干的學生。在教學實踐中,他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的教學態度,主張“不憤不啟,不誹不發”的啟發式教學,強調學習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學習態度;對于學過的東西,要“學而時習之”,經常重復學習,加深印象,才能“溫故而知新”,獲得新的知識。“學” 和“思”還要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才能有“所得”。反對道聽途說,贊成“多聞”、“多見”,對存有疑問的地方,也不要亂解或盲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臆斷、不主觀、不固執,不自以為是。相傳他教過的弟子有三干,著名者有七十二人。
孔子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對古代的詩歌、歷史都曾加以整理講習,作為教學用課本。到了晚年,孔子主要是從事文化典籍的整理。他收集夏、殷、周的文獻資料,編訂或整理出了《詩》、《書》、《易》、《禮》、《樂》等文化典籍。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訂,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這些典籍的內容十分豐富,包含我國古代的政治、宗教、哲學、文學、史學、以及文化制度、社會情況和歷史事跡的記載,保存了很多珍貴的史料,并系統地表達了儒家的基本觀點,是我們今天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
孔子在積極從事教育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晚年生活今,體驗到了以前在政治生活中從未有過的安寧和愉快,感到“得英才而教之”的快樂。但也遇到了厄運,他六十九歲時,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了,隔年,他的大弟子顏回也死了。第二年,他最親密的弟子子路不幸也死于非命。這些接二連三的噩耗對孔子自然是沉重的打擊,公元前479年,即子路死后的第二年,七十三歲的孔子離開了人間。
孔于是我國春秋末期最突出、最有成就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絕大部分時間致力于教育和學術研究工作。他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以“仁”為核心的系統的倫理學說,開創了在當時和后世都影響很大的儒家學派,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因此被歷代統治者尊為圣人。在教育方面,他順應“學術下庶人”的歷史趨勢,提出了“有教無類”的進步主張,開創了私人辦學的新風,并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了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的認識論。概括和總結出了一套教育經驗、教學方法和求知方法,編纂《六經》,留下了言行錄《論語》,為發展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和傳播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