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四川一名小學生留絕望字條后跳樓,我活得太累了!
現在很多小孩子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指的不是生活的壓力,而是父母給予自己的壓力。有些孩子因承受不住這些,甚至選擇了輕生之路。下面和三好網學管老師一起看看近日發生的悲劇。
"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我不得不說,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F在,又想讓我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老師對我的失望,同學'開玩笑'般的語語,為你們我早已絕望?,F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對了,忠山公園那幢樓的書房抽屜里,有些東西要給你們看。"
12月15日,四川瀘州,當天,網傳江陽區忠山公園對面小區內一小學生留下字條后墜樓,字條內容令人心酸。
當天當地確實發生一起小學生墜樓事件,但事發地為龍馬潭區某小區,非網傳江陽區。在疑似小男孩墜樓前留下的字條中,男孩手寫道:"我活得太累了,現在只希望能多睡一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得到重視!
看到這個新聞不少人都非常痛心,孩子才上小學,竟然能寫出如此絕望的文字,不知道他在生活當中到底承受了多少壓力。
一位網友表示:孩子在信息爆炸的社會生活里被迫接受,一無外界理解開導,二沒有強大的內心化解,確實非常累。成年人還有崩潰的時候,現在的小孩承載了太多成年人世界的壓力,孩子為什么就應該被認為活得簡單呢?
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突出
心理學家曾對20年來的研究數據分析發現,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增長趨勢。2017年中、美、日、韓四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發現,我國兒童青少年抑郁水平高于其他國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任劉華清介紹,目前,5歲以內兒童常見的心理障礙包括兒童孤獨癥、強迫癥、抑郁癥、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抽動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依戀障礙、睡眠障礙及飲食障礙等9個方面;18歲以內的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率增加,此外還有焦慮障礙、社交恐怖、雙相情感障礙等,表現的外顯行為則是厭學、逃學,"逆反",不愿意與外界接觸,不愿意與朋友相處。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陳祉妍教授通過一組數據驗證了上述現象。首先,焦慮與抑郁等情緒障礙最為常見,我國青少年焦慮癥狀檢出率為26%~30%,而抑郁癥狀檢出率平均為15.4%。抑郁癥最早在兒童期即可發病,且當前呈現低齡化趨勢。兒童抑郁癥與成年人的癥狀表現并不完全一致,常常不是表現為情緒低落,而是表現為情緒暴躁。隨著青春期發育,青少年抑郁問題顯著增加。
除了抑郁癥、焦慮癥等"老"疾病,還有一些新型心理疾病,比如網絡成癮等。陳祉妍介紹,青少年行為問題高發,為自己和他人帶來風險。我國中學生自殺想法(自殺意念)的發生率平均為17.7%。除自殺行為以外,青少年期值得關注的常見行為問題包括攻擊行為、違紀行為、物質濫用、網絡成癮等,長期存在且程度嚴重的攻擊行為有可能發展為犯罪。
特別提醒
防范勝于救災
孩子應該怎么教育呢?怎么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幸福的童年,這是每一位家長應該考慮的事情。
消防安全基本常識告訴我們:"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火災之后還可以重建,但人的心理一旦發生了嚴重的疾病,很有可能會造成終身的遺憾。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預防勝于治療,在早期重視心理體檢,加強心理干預,著眼于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專業人士提醒,如果你關注到孩子有以下這些信號,請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幫助:
常常情緒低落或易怒
過度焦慮或擔心
害怕和恐懼、經常做噩夢
害怕與人交往、總想獨處
聽到聲音或看到不存在的東西
不能靜坐、不能集中注意力
每天需要多次清洗、清潔物品或某些重復行為
談到自殺或死亡
傷害他人或動物、有暴力傾向
飲食或睡眠習慣有重大改變
對朋友或平時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
輟學或成績較差
在心理咨詢中,青少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大致表現如下幾個方面,家長與老師也要著重關心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并加以教育與引導:
一、學習壓力
對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
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屢見不鮮。
這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壓力常來源于他們對學習現狀的不滿和不恰當的比較,不能接受自己的現狀,過分注重結果,而體會不到學習的興趣,整個社會、整個學校都在比較的氛圍中,要學生真正做到放棄比較,接納自己的確不易。
考試焦慮、厭學及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記憶力問題等,是青少年及家長前來咨詢的常見問題。
這些情況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如父母關系發生突變等)時更為集中和突出。
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這些心理壓力,有時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反抗情緒,形成家庭暴力,有極個別甚至消極厭世。
二、人際交往的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愿望日益變得強烈,社會交往、發展親密的伙伴關系是青少年一種精神需要。
因人際關系壓力而煩惱的年輕人通常表現為自卑、過分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虛榮心強、怕丟面子等。
一方面,他們要求獨立,希望能夠擺脫依賴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關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
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而自尊心又極強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體中感到壓抑感和孤獨感,被這種心理陰影籠罩而不能自拔。
家長、教師或心理工作者應幫助青少年改變一些不恰當的認知和態度,引導青少年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學會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缺點,有失敗,有可能丟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過分茍求自己,也不要對外界寄托過多過高的期望,在行動和實踐中增強信心培養技巧。
三、沾染不良習慣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雖然心身發展較快,但此時他們思想尚未成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時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強。
使他們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易養成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
現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電子游戲、電腦游戲或上網而不能自拔,嚴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損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竊等違法犯罪之路。
另外,具有行為問題(如反社會行為、家庭內暴力、出走、自殺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過太多的批評、指責,他們對成年人幾乎都充滿敵意和不信任,往往較難糾正。
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